2018年04月09日 15:47 来源:福建日报
为厦门与“海丝”沿线国家搭建沟通桥梁
“海丝路·闽南情——中国厦门文化旅游汇”活动圆满收官
因身体不便,93岁的谢远芳老人没能和观众见面,但是,另一位同样93岁的老阿婆蔡玉报带着全家来了。近日,“海丝路·闽南情——中国厦门文化旅游汇”活动在马来西亚沙巴州哥打基纳巴卢收官,在现场,蔡玉报听着南音、看着布袋戏,引发思乡之情,不禁老泪纵横。
一条“海丝”邮轮航线,搭建起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文化、外交友好交流往来的桥梁。3月22日至31日,由厦门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办,厦门市政府新闻办、市文广新局、市外侨办协办,厦门港务控股集团为主承办的“海丝路·闽南情——中国厦门文化旅游汇”活动,先后在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三个国家开展。此次活动以从厦门母港出发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邮轮航次(厦门—马尼拉—长滩—文莱—沙巴—厦门)为载体,在沿途港开展文化旅游推广交流活动。这是全国首例文旅融合发展的成功实践。
中华文化闽南文化 唱主角
创新传播手段,赢得满堂喝彩。与以往文化旅游推介活动不同的是,此次“海丝路·闽南情——中国厦门文化旅游汇”活动,搭乘着“朝阳产业”邮轮业发展的东风下南洋,中华文化、闽南文化唱起了主角,实现了城市形象宣传、旅游形象宣传、闽南文化宣传、企业文化宣传四大传播效果的提升。
“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要坚定文化自信,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今年1月份,《厦门市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提出,要充分发挥闽南文化在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民心相通、建设情感交流平台方面的独特作用,扩大对东南亚的文化艺术交流。”此次活动的厦门代表团团长、厦门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钟海林介绍说。
厦门港务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志平介绍,厦门邮轮母港作为全国四大邮轮母港,已经成为福建与世界对话的一张名片,正在架起“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交流、互利共赢的沟通桥梁,不仅壮大福建海洋经济,也将发挥整合、辐射效应,服务全省全域旅游发展。同时,厦门港务控股集团承办的此次活动,以邮轮为载体传播文化,模式为全国首创,并得到多个部门大力支持,最终活动效果超出预期。通过承办这次活动,我们认真总结经验,夯实文旅交流合作基础,厦门港务控股集团愿意为全省各部门、各(设区)市开展“海丝”文化旅游活动搭建交流平台。
“音舞诗画”《心·声》勾起乡情
3月28日,在此次活动的“收官站”马来西亚沙巴州哥打基纳巴卢,厦门代表团将集合闽南多种艺术形式的“音舞诗画”《心·声》再次公演——此前,也就是3月25日,《心·声》在菲律宾马尼拉首次公演,一炮打响,乡音乡情引爆现场数百名华人华侨泪点。
《心·声》基于一个真实的故事:80年前,因战火侵袭,10岁的小女孩谢远芳跟随家人从厦门乘船逃往菲律宾,80年后,年逾九旬的谢远芳在家人的陪伴下重回鼓浪屿,家乡的发展让她震撼,也勾起她无尽的思乡之情。
这个故事最初是一篇征文,在厦门港务控股集团策划运作下变成舞台剧;而后在厦门市文广新局的大力支持下,厦门小白鹭民间舞艺术中心、厦门闽南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厦门市南乐团加入团队,融入布袋戏、南音等极具闽南特色的艺术形式,故事进一步丰满、升华内涵,变成“音舞诗画”《心·声》。
与马尼拉站相比,哥打基纳巴卢站的演出效果更上一层楼:当地华文报纸提前刊发了预告消息,来到现场观看演出的当地民众接近1000人。许多华人华侨家庭驾车几个小时,专程从周边城市赶来,他们赶来的原因很简单:为家乡的发展变化喝彩,听听几十年日思夜想的乡音,带着自己的儿女来寻根。
华人华侨惊叹厦门之美
“落叶总要归根。只要有船,汪洋能渡,家乡不远;只要有港,不惧远航,随时都能回家!欢迎回家!”听到这句台词,93岁的蔡玉报老人不断擦拭眼泪。环视四周,几乎每位观众都被剧情所感染了。
和《心·声》中的故事主人公谢远芳的经历非常相似,蔡玉报也是十几岁就随家人从厦门乘船下南洋。虽然时间已经快过去了一个世纪,但提起家乡,蔡玉报仍然记忆犹新,“老家的手工米粉非常好吃……”看着宣传片《正港之味》,老人一字一顿地说。
蔡玉报的大女儿是出生在马来西亚的第二代华人,她对宣传片《鹭岛之光》中展现出的厦门城市景观发出赞叹,“看到厦门发展得这么好,城市建设这么漂亮,我非常为我的祖国感到自豪,有机会我一定要去厦门旅游”!
此次活动演出节目总策划、厦门港务控股集团副总经理蔡思伟向记者介绍说,“海丝路·闽南情——中国厦门文化旅游汇”活动采取“邮轮+文旅”创新模式,其初衷,就是树立文化自信,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保护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使其留下来、用起来,走下去、走出去。演出的成功离不开演职团队的全情付出,包括主演老奶奶对人物的精准刻画、编导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及小白鹭演员的带病坚持等等,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厦门文艺演出团体的专业性。通过此次整合团队协作,我们对未来打造文旅产品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