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宣传 > 正文

中华文物逐渐走出国门 外国人听中国文物讲故事

2018年03月23日 13:4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原标题:外国人听中国文物讲故事

  将军俑、铠甲俑、陶马俑、陶器、青铜器、金银器……一场由中英双方共同策划的“秦始皇与兵马俑”大型特展正在英国利物浦世界博物馆展出。英国媒体用“大片式的展览”“一生只有一次的机会”来形容此次展览。

  近年来,中国文博事业呈现出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不仅国内博物馆之间的文物交流展览活动日趋频繁,而且有更多的中华文物瑰宝逐渐走出国门,引发外国游客的排队观展。

  透过文物看中国

  苏莉是一名来自俄罗斯的留学生。“我2009年第一次来中国留学,期间看过一些中国文物展,像是书画、秦兵马俑、京剧这些。”对苏莉来说,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唐卡展览。“去年8月,我和老师同学一起去青海,参观了西宁博物馆。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唐卡艺术,当时就特别喜欢。因为我个人很喜欢复杂的艺术,唐卡是复杂的,并且很有思想性,里面每一种颜色、人物的手势和姿态都有特殊的意义。”

  匈牙利姑娘薛冰对中国宗教有着浓厚的兴趣。她说:“我比较喜欢和中国宗教相关的艺术,比如雕塑或者中国画。这些经典的作品细节丰富,每个作品背后都有故事。我曾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看到过一个关于佛教的雕塑展览。那些雕塑做得十分细致,看起来很神秘,好像属于另外一个世界。”

  “这些艺术品加深了我对中国的认识。”苏莉说,“唐卡艺术家画的内容不只是关于佛教,还与皇帝和老百姓的生活相关。通过唐卡可以了解到相应时期中国社会的状态。”

  薛冰认为,中国古代艺术品所展现出的那种纯粹是现代人需要学习与反思的。“实际上我觉得现代人失去了祖先的很多智慧,大家都变成了大城市里的人,跟古人那种简单的生活方式疏远了。我看这些作品的时候就觉得特别遗憾,现代人太注重自我,盲目追求不重要的东西。现在有很多人发现了这个问题,也在努力想办法解决。”

  迈开大步“走出去”

  作为“天然历史博物馆”,陕西出土的文物数量多、等级高,其中兵马俑最受外国游客的青睐,参观人数保持相对稳定。同时,以兵马俑为代表的陕西文物海外展览,近年来在许多国家举行,积累了丰富的海外展出经验。

  “陕西文物先后到过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巡游世界150多个城市。迄今为止陕西省自主举办或参与举办的各类文物出境展览已经达到260多个,境外观众超过1亿人次。”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还与墨西哥、日本、法国等地的博物馆开展合作与交流,引进了70多个国外展览。”

  该负责人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走出去。文物其实是中国的一张‘外交名片’。在外国游客的眼中,中国悠久的文化具有神秘的色彩。当他们走进兵马俑展厅,会感叹‘原来两千年前的中国人长这样,和现代人并没有什么区别啊。’由此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有机会也会到中国走一走看一看。”

  1973年5月,新中国成立后首个文物出国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在法国巴黎开幕。其后,越来越多的文物瑰宝走出国门。进入21世纪,中国文物展览迈向世界各地的步子更大更远。据中国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介绍,2011年至2016年,中国文物出境展览累计293个,文物入境展览累计116个。文物资源已经成为中外人文交流的金色名片,在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中发挥着生力军的作用。

  唱响“中国声音”

  为了更好地向外国观众展示中国文化,中国文博机构也在积极探索不同文化传统的表达方式,力求让外国观众看得明白、理解得透彻。

  如何减少外国观众对于中国的陌生感?去年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出的“帝国时代:中国古代秦汉文明”特展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展览宣言的第一句话是,“横跨四个世纪,秦汉两朝对中国悠久的历史至关重要。它们合起来代表着中国的‘经典’时期,在时间与重要性上与西方的希腊罗马文明重合且相当。”这句开幕词不仅强调了秦汉时期对中国的意义,更把它和西方文明的始源联系起来,表明其相似性。展品中,外国人形挂灯、刻有希腊文的圆片等作品,也透露出秦汉时期中外文明交流的痕迹。这种对同时期欧洲文明的引用有效促进了外国观众对秦汉两朝的了解。

  展陈效果是吸引观众的重要手段。2016年“天涯若比邻——华夏瑰宝秘鲁行”展以大幅兵马俑坑实景照片喷绘与兵马俑实物的虚实结合,用平面与立体的视觉效果,努力还原兵马俑坑与兵马俑的真实参观环境。展览中使用了智能展柜,将展品、展品信息、背景音乐等多元化内容,按照观众的意愿智能展现,体现了动静结合的效果,进一步突出和丰富了展览中的电子科技手段。

  目前,中国文物出境展仍然处于探索期。如何在绚丽的视觉展示之外,将展览真正沉淀下来?如何以中国话语、外国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诠释好展览内容,将外国游客的猎奇心态变成真正的文化欣赏?如何改变“重介绍”“轻讨论”的呈现方式,让外国观众对中国文化研究提问和深度探寻?这些依旧是中国策展人必须关注的问题。

  “中国文物展的水平比较高,”苏莉表示,“不过在广告和宣传方面可以做得更大一些,比方说邀请更多的留学生参观体验。”(束 涵)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联系方式:gqb@gqb.gov.cn
28-3653652004版权所有 中国侨网技术支持
[京ICP备0507210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