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题研究 > 正文

新加坡中国大陆新移民社团:困境中发展壮大

2016年12月27日 15:36    来源:华人华侨历史研究

  一、新加坡人口发展状况及中国大陆新移民社团的建立

  近年来,新加坡的人口及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两个趋向:一是人口出生率降低,二是人口老龄化严重。根据新加坡人口白皮书的数据,新加坡2013年总生育率是1.20。过去30年来,总生育率一直低于2.1的替代水平。同时,“新加坡公民人口在2012年进入一个转折点。超过90万名婴儿潮人口(超过目前人口的四分之一)将成为银发族。从2020年开始,每年退休的人数将超过刚步入社会工作的人数,劳动人口将会随之减少。”这两大趋势对新加坡经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而新加坡亦不可能像日本这类国家一样,即便承受劳动力萎缩仍能保持一定增长。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就表示,日本不欢迎外来移民,但仍能够承受长时期的低迷增长,是因为拥有非常雄厚的储备支撑。然而,“新加坡不能做这样的选择,因为我们承担不起人口老化、经济不振所带来的后果。”因此,适度引进新移民特别是华人新移民成为政府的最佳选择。政府决策主要体现在,一方面,为了避免人口萎缩,每年将引进1.5万-2.5万新公民; 另一方面,加大收紧对永久居留权的颁授,促进其向落地生根的公民转变。数据显示,获得新加坡永久居留权的人数,已从2008年高峰期的7.9万人减至2013年的3万人左右。

  在这一背景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新加坡中国新移民的数量开始增长。虽然没有官方统计数据,但据谢美华估算,在2001—2009年新加坡接受的64万华人移民中,来自中国的移民至少在30万人以上。如果再加上1990—2000年的23 万中国移民,那么,从1990年中新建交以来,来自中国 (包括港台)的新加坡居民至少有50万人以上,甚至可能达60万人。 而新加坡国家人口与人才署2014年9月25日发布报告称,截至当年6月底,新加坡总人口为547万。 因此,中国新移民的数量已占本地人口十分之一比例。而随着中国新移民数量的增长,各种新移民社团也逐渐建立并开始活跃起来。

  就目前来看,中国大陆新移民成立的社团主要包括以下五类:一是综合性社团,二是地缘性同乡会,三是留学生社团,四是校友会,五是地缘性商会组织。其中前四类为非营利性社团,而商会则为登记在册的营利组织。在第一类综合性社团中,以成立较早、规模较大的华源会和天府会为代表。地缘性同乡会则是近几年来新加坡新移民群体非常突出的社团组织,从实体登记的同乡会到虚拟的网络老乡会,林林总总成立了十多个。第三类留学生社团则以华新会为代表。第四类中国大陆高校在新加坡设立校友会也是近些年来高层次新移民群体中常见的现象。最后一类为地缘性的商会组织,这类组织多以中国大陆沿海经济较发达省份的在新企业为主要构成成员,其中以浙江商会与广东商会为代表。

  二、新移民社团的基本情况

  (一)两大综合性社团

  新加坡中国大陆新移民社团中影响最大、人数也最多的当数天府会与华源会。前者成立最早,而后者会员最多。

  天府会是中新建交以来最早在新加坡创立的新侨社团,1996年初创建,早期曾以川籍人士为主,但近年来不再区分会员来源地,成为一个以高学历专业人士为主体的社团,在新加坡有一定的影响力。据笔者访谈资料,天府会创立者杜志强1991年来新,有一定的社会资源。与此同时,新加坡时任总理李光耀极其看好中国经济前景,鼓励新加坡前往中国投资。在这一大背景下,杜志强利用中新两国的工作经验与人际网络,一方面介绍新加坡企业前往中国投资,另一方面介绍中国学生前往新加坡留学、工作。由于他曾工作于四川政府部门,因此,逢年过节四川省一些政府人员前往新加坡时会召集同乡聚会,以他为中心的一些活动逐渐开展起来,天府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并发展壮大的。

  华源会成立于2001年,是由来自中国各个省份的新一代移民所组成的社团。其宗旨是“协助会员更好地融入新加坡多元种族社会,促进会员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发扬互助友爱精神;促进会员与其他社团的友谊及交流;通过各类活动丰富会员及家人的业余生活;促进中新两国的文化和商贸往来。”该会目前号称有6000多名会员,被视作当地最大的新移民组织。创始人王泉成于1987年来新,创业成功后萌发了帮助中国新移民更快融入当地社会的念头。目前该会下设八个小组,成立以来先后开展了八百多项有意义的活动,其中包括:针对工作人士的职场讲座、面对家庭的节日庆祝、促进会员交流的联谊等一系列帮助新移民团体更好融入新加坡生活和工作的各类型活动。

  (二)地缘性同乡会的繁盛

  1.实体性同乡会的成立。从2008年开始,新加坡本地开始涌现出一批以中国内陆省份为主的同乡组织。与天府会与华源会相同,这些新兴的地缘性社团主要履行三方面的职责与功能:一是帮助新移民融入,二是搭建商业网络平台,三是促进新加坡与来源地间的交流往来。关于这些社团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中国内地的行政区划变更促使了一些社团成立,其来源地与新加坡本地同名社团有差异。如龙岩会馆,本地已有一家成立于1938年的龙岩会馆,那为何还要成立新的龙岩同乡会呢?原因在于,1997年前,龙岩地区指人口约50万人的新罗市,属于县级市。1997年福建省撤区建市,把龙岩市扩大至地级市,包括新罗区、漳平市(县级市)以及永定县、上杭县、长汀县、武平县和连城县。而已有龙岩会馆会员只限于新罗区。因此根据新的行政区划,龙岩市下辖的五个县市至今仍没有会馆组织,这是组织新龙岩会馆的最主要原因。二是这些小社团由于人数较少,建立时间短,与前述的两大社团特别是天府会之间有密切的依附与协作关系。比如齐鲁会便是在天府会的促动下成立的。由于其经济力量弱小,很多活动基本依赖天府会的扶植。而杜志强本人,亦担任天津会的顾问。这几个社团在每年的千人中秋博饼活动、新春团拜活动中均有合作。

  2. 虚拟同乡会的繁盛与发展趋势。近两年来,随着网络交友软件的普及,新加坡新移民的网上虚拟同乡会突然爆发式增长起来。据笔者统计,截至2014年12月15日,新建的宗乡群如下:上海人(105人),四川人(72),江苏人(86),浙江人(56),山东人(105),江西人(19),福建人(31),湖南人(69),湖北人(64),广东人(23),贵州人(4),北京人(18),辽宁人(27),山西人(8),陕西人(46),黑龙江人(5),西北人(57),安徽人(16),三江会馆(江浙53),燕赵河北人(34),云南人(6),哈尔滨人(40)。这是非常保守的统计,各个群的总人数其实之后都有了很大的增长。譬如“安徽人”群从12月初创时的十几人,现已有121人。群的数量也增长到34个。

  可以预见的是,根据新加坡的法律,随着人数不断增加,这些虚拟社团很有可能注册成正式社团。上述的贵州同乡会、龙岩同乡会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譬如贵州同乡会,根据会长宋彬的介绍,QQ贵州老乡群是同乡会的雏形,通过这一网络加上实体人际网络,老乡们开展过多次活动,在此基础上,2013年该社团获准正式成立。 当然,如此众多的网上同乡会内部发展状态也非常不平衡,因此必定会经历一个整合的过程,部分可能转化为实体社团,而部分则会消寂。

  (三)中国留学生社团——华新会的发展

  华新会是新加坡第一个以中国籍大专院校学生和专业人士为对象的注册社团。关于华新会的历史有不小争议。资料显示,华新会最早是1999年新加坡国立大学(NUS)中国留学生创建的论坛HSBD。该论坛一开始就致力于为广大中国留学生的生活、学习、事业发展提供咨询和帮助。 2005年7月正式注册成为非营利社团。但另有丁姓网友认为,华新会是从其1998年倡办的新加坡第一份中国留学生中文杂志“华星”肇始。由于杂志入不敷出,他们寻求成本更小的网站,1999年11月注册华新域名。此后,与上述HSBD论坛结合,华新网于2000年2月开始运营。无论起源如何,华新会发展速度非常快,正式注册一年后,就有超过1万的注册用户,目前仍是新加坡中国留学生最常用的网站之一。

  实体化以来,华新网络与实体功能相辅相成,活动也开始走向社会。社团主要活动包括:服务新生,为中国留学生量身订做《华新新生宝典》;就业生活信息交流,不定期举办各种职场讲座;慈善捐款,为留新病困学生提供支援;娱乐休闲等。 但其非营利性质也制约了其前景,广告招标受到很大限制,社团财务及人事资源存在一定的发展短板。

  (四)中国大陆高校新加坡校友会

  根据社团登记资料,目前新加坡正式注册的中国大陆高校校友会组织有20个左右。代表性的有华中科技大学新加坡校友会、中山大学新加坡校友会、哈工大新加坡校友会、天津大学校友会等。

  此外,网络校友会这两年也开始出现,如“中国高校毕业生新加坡朋友圈”、“武汉高校毕业生新加坡朋友圈”等。这些校友会与一般社团相同,内部分工明确,承担着联络校友、扶持其融入的功能。但更重要的是,随着大陆高校与新加坡联系的密切,主要是大陆高校近年来走国际化路线,与海外高校间的科技交流越来越密切,对海外人才的需求也明显加大。这些校友会便成为人才流动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平台与渠道。前者主要通过校友会发布正式的招聘信息,后者则通过个人渠道在校友会内“招兵买马”。

[1] [2] [下一页]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联系方式:gqb@gqb.gov.cn
28-3653652004版权所有 中国侨网技术支持
[京ICP备0507210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928]
点击进入首页